電影很荒誕,開場時陰暗的色調(diào),電影中人物瘋瘋癲癲的行為,似乎是費里尼有意地讓人們看見一個不正常的世界;電影也很意識流,場景和場景之間毫無邏輯地拼接在前半段讓觀眾感到迷惑,演員們前言不搭后語的對話就像是夢中的囈語。所以前半段我是懵逼的,我只知道男主角薩維尼想要跟月亮對話、薩維尼的朋友的工作是飛在空中、一個跟骨灰睡在一起的人在吹小號的時候書架會移動。各種支離破碎的場景很難拼湊到一起,也很難連接成一個至少自己內(nèi)心說得通的故事。
后半段開始,才逐漸可以看懂費里尼的用意
你也聽到了吧,有人喊我的名字
伊萬薩維尼、卡瓦左尼、費里尼、卡爾榮格……
伊萬薩維尼、卡瓦左尼、費里尼、卡爾榮格……
那些充滿力量的呢喃細(xì)語就像是田野中的薄霧,清晨時的夢魘,真實但卻無法掙脫。
一、市井群像(《月亮之聲》合唱團的成員簡介)
A:“月亮,你離得如此之近卻又那么遙不可及”-精神分裂的老者(在合唱團中擔(dān)任:指揮)
明明是個病人,確認(rèn)為自己是個醫(yī)生,一個和納什患同樣病癥的人,一個渴望愛,卻一直掙扎不愛,深深的隱藏自己的情感(將最愛的女人的照片放在自己的柜子里),逃避現(xiàn)實的都市苦行僧。
精神分裂的對象是自己的“病人”,是內(nèi)心掙扎的“陰影”,恐懼卻揮散不去。透視外物,丟失內(nèi)心的人。一個帶著人格面具,渴望被社會理解的人。
那個精神病老者心中的月亮,其實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但他卻一味的逃避,世界在他的眼中幻化出別樣的顏色,包括把自己幻想成醫(yī)生等等身份不同的人并在一些時候還扮演著指路明燈。
在那個迪吧里,通過和心愛的人共舞,終于在某一時刻,完成自我救贖。然后繼續(xù)迷失。
7.27中午sfc,那天穿了超漂亮的綠色小雛菊裙和紅鞋子,陽光很好,經(jīng)歷了影院里的月下長夜后走進白日,幾近眩暈。發(fā)現(xiàn)了電影院的新魔法,我可以在最喧鬧的角落陷入最無憂的睡眠,醒來發(fā)現(xiàn)一切還在繼續(xù)著,你從任何一個地方都被吸納,參與其中,大部分電影對你是敞開的。
人們大喊,月亮是間諜!其實月亮不是,被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文化、潮流、風(fēng)尚才是。風(fēng)騷大姨對著窗口跳脫衣舞,沒有畫面的電視機傳來優(yōu)雅樂音,城里的面粉小姐選美大會,拿著相機的日本人和穿著柳釘?shù)呐罂巳?,他們是荒誕的人,卻有其合理性
用文字去抓影像只抓了幾個概念和一把干枯草
#月吟
——觀影流水賬
一
生命的感性是個詩人
在荒野的井中看月亮
他有許多奇異的見聞
卻仍是個孩子
著迷于原力噴出的神話
朱諾的乳汁掛起一道銀河
將無數(shù)的星星濺射
城市的下水道通向地獄
伺伏著化身爬蟲的魔鬼
從衣柜的影子抵達夢的入口
幽靈也由此光顧臥室
饕餮和亡魂
被一個秘密的和弦召喚
釋放進生死晦暗不明的邊界
端坐在掘墓人寂寥的火堆旁
一座塔希提果園
藏匿于月光下的蒿草
世界和女人組成陰性的波濤
費里尼總是這么讓人開心,他的片子總是充滿了一種俗世的明麗,他片中的那些意大利人總是鬧嚷著一臉滿不在乎。即使是其中同樣是出自Niro Rota的音樂,也不在是《豹》中抑揚頓挫的婉轉(zhuǎn)曲折,而是一種銅管樂器直來直去的明快。費里尼就是這樣。
我一直就覺得,在所有電影大師的作品中,費里尼的電影是最少技巧也最少需要技巧的。在他的電影中,劇本與場景,尤其是個人的風(fēng)格,占去了最主要的部分。比如說維斯康第,在晚期的成熟之作中,更加倚重華麗的歷史細(xì)節(jié)和布光、運鏡等外在的東西。而費里尼晚期的作品(或者說他所有的作品),則是追求一種略顯夸張的劇場效果,時間、場景、攝影機都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世俗狂歡節(jié)的性質(zhì)。正如巴赫金的區(qū)分,維斯康第(也包括老塔、伯格曼、布烈松)等的作品,是一種“紀(jì)念碑”式的電影,而只有費里尼(或許還可以包括帕索里尼的《世俗三部曲》),才有一種“廣場”式電影的特征,即使是最文人化的《八部半》也依然如此。我覺得這可能也正是在國內(nèi)藝術(shù)電影的愛好者中
短評寫不下,放影評里。今天半夜寫的,大腦非常眩暈,讀完這一篇狗屁不通的評論千萬別把我當(dāng)傻子。
這是費里尼完美的遺作??!這是費里尼對流行渣粹文化最后一封無力的宣戰(zhàn)書,是費里尼對年華逝去,再無力斗爭的感慨。沒有什么花哨的技法,沒有當(dāng)年《甜蜜的生活》《八部半》的神采飛揚。極盡荒誕的劇本與混亂的空間場面調(diào)度,是費里尼對渣粹文化荒唐愚繆的揭示,也是費里尼對現(xiàn)世的不滿與失望,是費里尼對世紀(jì)末的絕望。但同是這部電影也是費里尼對未來希望的寄托,費里尼對后人能繼承他遺志的囑咐
月吟:某觀眾的觀影流水賬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3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