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的節(jié)目好像從來沒讓人失望過。對美食的熱愛深入骨髓。我更愿意把這個紀錄片的名字拆分成兩個部分,介紹傳統(tǒng)風味及分享人間故事。每一個美食的時候背后都藏著不一樣的故事,等待食客與看客去挖掘。分享一波摘錄的文案,李立宏老師的聲音真的太有魅力了!能看得出來這一季的攝影師們應該很辛苦,拍攝難度可見一斑。每一集中的轉場真的是太酷炫了!大概優(yōu)秀的團隊才會做出這么優(yōu)秀的節(jié)目吧。
【天涯 四海為家】
對干鮑的描述:溫故而知新。
【弄潮 浪頭擊水】
有人四四海闖蕩,就有人懷念過往
翹首企盼已久,總算迎來了《風味人間》第三季!這季的主題完完全全擊中我的飲食偏好——大海小鮮。陳曉卿導演帶著團隊,將視野看向中國3.2萬公里的海岸線,挖掘海底奇妙生物的絕美風味,以及海岸線的人間百態(tài)。是風味,更是人間。
01. 沒有鮮味,怎能叫海鮮
不同于西方人簡單粗暴地用Seafood(海中食物)為這類生物歸類,“海鮮”二字最大程度地體現(xiàn)了中國的文字美學 – 趁著海中生物最鮮活肥美、生龍活虎的一刻入口,才是對它們的最大褒獎。
在美食紀錄片鏡頭下將海鮮的靈動與風味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四個小故事每個故事的風格都不統(tǒng)一,怎么做菜和菜的味道的地方著墨太少,大段時間用來煽情。一個故事10分鐘,怎么做30秒,看上去一點沒有食欲。拿蜑民的故事舉例子,第一個菜是龍蝦麻婆豆腐,上一秒還是活龍蝦,下一秒菜就做好了,我就????豆腐啥時候放進去的!這個菜什么味道!龍蝦和豆腐做成一個菜有什么化學反應!這些一個都沒提!
另外,開場第一個故事就很拉垮,海邊的人都知道鮑魚沒什么味道,吃鮑魚完全是吃湯的味道。但是我如果不是海邊人,看完第一個故事還以為鮑魚本身很好吃呢
《風味人間》系列作品已經(jīng)成為了國內(nèi)美食文化的代表,其中第3季大小海鮮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和熱議。這一季的書本不僅僅是一本菜譜,更是一本記錄生活,記錄人情的美食紀實。
從風景到美食,從故事到人物,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滿了生命的活力和美好的情感。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這本絢麗多彩的圖書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吧!
首先,風味人間帶給我們的非常重要的聯(lián)想就是海鮮。這一季的主題就是尋找蕞新鮮、美味的海鮮,而每一集都是一次尋找美味的冒險,帶我們走遍了全國各地的海岸線,追尋那些不為人知的美味佳肴
“民以食為天”,人的一生有相當長的時間用來尋找食物、加工食物和享受食物,無數(shù)人生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也隨之發(fā)生,食物的故事從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人的故事,而《風味3》大海小鮮的主題更使得這一季的食物故事和人們的生存故事緊密相關。大海,正如同《風味3》開篇所說“風云多變卻源源不斷送來至味珍饈、生計和溫飽”,對“靠海吃?!钡臐O民們來說,人的故事更是食物的故事,“它就是我,我就是它”(第四期閆九儉言)。然而,相比于植物和動物的故事,人的生存故事本身就裹挾著洶涌龐大的主觀情感
太過注重敘事,食材本身和制作的故事都大幅省略了。 看完了之后,除了饞,頂多頂多對敘事有丁丁點的感動。 完全沒有了舌尖和風味前2季那種三重的感覺: 哇,好吃/饞;啊,amazing;嗚,真感動………
味,這個字,除了采集者,還有制作者和歷史上的轉化者。
這只能說制作組沒有盡力去找有意思的主題。 建議制作組去看看類似東京大飯店這樣的片子,例如本地茄子,到底如何才能變的好吃;例如鹿肉想要像牛排一樣能生吃,該怎么辦;
“風味人間 第三季”極品!好酒好菜好月光,有家人齊聚的餐桌更圓滿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32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