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風格很獨特,讓我想起了早前的西部片,冒險片,喜劇片,又帶有印度的異域風情,附和上連續(xù)不斷的鄉(xiāng)村音樂,這樣的電影讓人看得陶醉...當然還有那么多好來塢的活寶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總是那么不容易建立,電影或許告訴我們一種方式:增進彼此間的相處,分享彼此的看法意見,最好是共同做個旅行
全程截圖,顏色和構(gòu)圖太不錯了,瞅了眼豆瓣才知道是韋斯安德森導演,心想怪不得。故事講的不著急,看的很舒服。
三兄弟在印度重拾兄弟情,沒有像寶萊塢用力過猛,每個人的性格自然的區(qū)分開,但又相似的像一家人。
尤其喜歡在車廂的所有,鏡子,隔間門,還有小窗戶空間分的太優(yōu)秀。
喜劇講故事的節(jié)奏感真的很難把握,稍微快點就變成國內(nèi)爆米花劇,不得已拿無數(shù)爛梗好梗諧音梗屎尿屁塞滿才覺得沒那么無趣,有時候反而慢下來好好說話,聽的人會更能明白。
為什么豆瓣只有7.4,不合理。
“這是一場夢”是我看完本片后自己的第一直覺。以下完全是我個人的理解,不喜勿噴。
①夢主人(兒子):三兄弟可能是一個人,現(xiàn)實是老大,兩個弟弟是夢里的兩種自己。
②父親:影片一開頭是他們的父親,一直在趕路(忙生意),因此沒照顧好家庭,妻離子散。最終沒趕上火車(離開了人世),兒子也沒盡到責任,所以只顧自己跑路,眼睜睜看著老爸放棄。
③夢中情景(既如此、就不說“影片中”了):他們一直在追火車(壓力),搬行李(負累),互相之間無法理解(矛盾)……當然也有艷遇(夢主人的YY)
貼片話說還是頭一次見,
彼得救孩子的那段戲差點哭了,
閃回那段感覺也很棒,
印度火車上的階級,車友朋友們大概會喜歡這個電影(里的火車)
有錢三兄弟才能來這么一場心靈的旅行吧,
鄉(xiāng)村里藍色的圍墻很喜歡,
鄉(xiāng)村大概是有一種沒有國界的淳樸,所以很打動我吧,
三兄弟里感覺Peter最帥?
風格感覺是 荒誕,喜劇,哲理的,
談論了大概 宗教,親情,死亡,人性···
感謝肖導贈票,
吐槽一下科技館電影院字幕單獨放在下面的LED上感覺真是別扭·····
剛剛看完穿越大吉嶺,一如既往的Wes Anderson。畫面很美,音樂也再夠我聽十天半個月的。
彌漫著辣味的空氣,異國他鄉(xiāng)的處方藥,每天早上的Tika,來自Guru的孔雀羽毛,一次車禍,一個孩子,一次葬禮,一次無言的對話,人究竟需要經(jīng)歷多少故事才能扔掉背囊與自己和解。
關于意義,我總覺得其實一切都沒有意義,直到你主觀地賦予意義。就像影片中的孔雀羽毛,第一次跑到山丘上要根據(jù)guru的“使用說明”使用時,其實倆弟弟沒人上心,無非是礙于情面應付一下哥哥罷了,內(nèi)心可能還覺得無理取鬧和幼稚。直到經(jīng)歷了更多的故事,在影片的后半段,在修道院附近的山丘上象神旁邊,最后的這片羽毛便有了屬于兄弟三人的重要意義。
特別注意到幾個關于宗教的鏡頭也很有趣。
在印度教的佛面前點上tika,搖響頭頂?shù)拟彛ㄖ叭ミ^尼泊爾,小伙伴說是為了提醒神靈仔細聆聽接下來自己的禱告),但卻又滑稽地在胸前劃十字。
在山間的修道院,主人公的母親帶著當?shù)匦『⒊浇痰捻灨?,帶著男主們來到這的指路人卻很淡定的在附近的長椅上轉(zhuǎn)著自己的誦經(jīng)輪。
穿越大吉嶺:教科級的喜劇片 生與死的輪回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3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