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而言其實還可以
但實際上用力過猛了,片子前半部分
太重視所謂意境和氛圍
對人物經(jīng)歷還有主線情節(jié)感覺不夠重視
觀眾一直在想,這在干嘛,這要干啥
導致它幾乎是散的,情節(jié)不夠人物來湊
端午,忠良,
這兩個人的表演都很不錯
尤其是張國榮,我確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
他的顏把我拉了回來
鞏俐說實話有點傻氣,
不過也算合格完成任務
鏡頭語言其實也很有值得分析的地方
拍的美且風情
缺點和優(yōu)勢一樣的出眾
后邊,忠良在下毒后狂奔回去
再痛哭的鏡頭和他在碼頭被槍殺的場景
被抬上堂的如意
------------------------------------------------
我回家為我太太放了一部他一直想看的電影---陳凱歌《風月》,因為他最近買了一本叫《花影》的小說。在他觀看的時候我再一次重溫了這部曾不被認可的經(jīng)典電影?;腥话l(fā)現(xiàn)過去故事里太多太多我所不解的地方如今我都懂了,過去對它的不解不是電影本身的問題,而是我太笨了,或是我太淺薄了。
放到一半的時候我問我太太:“你覺得這電影好看么?會不會太晦澀,看不懂?”
他的回答讓我欣慰:“不!我覺得這電影真好看,每個細節(jié)都好棒,這群演員能把這些難度這么高的角色塑造的這么準確,陳凱歌的電影里沒有廢話,每一場都和下一場環(huán)環(huán)相扣。很厲害。”
我又一次不自禁的和他表述著自己的電影觀,我告訴他陳凱歌說過,一個電影只要有情懷它會被人永遠的記得。當我們看過很多電影之后我們至少要能發(fā)現(xiàn)那些電影是有情懷的,有些電影是沒有的。
我告訴他買衣服看做工,看電影也要看做工的,當字幕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應該要看到攝影是杜可風,美術指導是張叔平,編劇是王安憶,配樂趙季平
給此片五星的評價是因為里面每一個演員都演得很好,哥哥和鞏俐不用說了,何賽飛還有飾演端午的演員,張世還有演大大的謝添,杜可風也沒話說,變形以及運動式的鏡頭很好的烘托出了當時的意境,燈光也很好,打到人臉上很美,甚至帶著一層光暈,導演呢,還有劇本?我不想說陳凱歌不是一個好導演,也不想說王安憶不是一個好編劇,但是...
正如哥哥所說,風月大概是雷聲大雨點小的電影,不過這個不成功要由導演負責任.這么講絕對不是推脫票房失利的責任,而是作為統(tǒng)籌全片的導演,在臺前幕后人員都發(fā)揮得不錯的時候,如果還不足以成功,就說明這個指揮的人錯了,雖然大家都做得很好,但是一開始就注定了錯誤的結局.
至于錯在哪里?對于此片,票房失利的原因和王家衛(wèi)的阿飛正傳東邪西毒是不同的,不是因為不夠商業(yè),不對觀眾口味或者太過超前,這種種原因都會被時間消化,留下來的依然是贊美,像那兩部電影一樣,儼然成為經(jīng)典之作.而風月呢,只能說,現(xiàn)在來看,達不到這種程度.
只有陳凱歌能拍出這樣的電影
只有張國榮能演出這樣的感覺
從《霸王別姬》,再到《風月》...
足夠讓陳凱歌成為中國最偉大的導演,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
或許,陳凱歌并不僅僅是導演。
他拍的,更多的是他發(fā)自內心對人生的看法,對藝術近乎苛刻完美的追求。
他在盡最大的能力,營造某種他想要表達的世界
卻從不露骨,從不強迫觀眾去附和他,去跟隨他的思路,
他給我們留下了太多可以想象的東西,最終卻能殊途同歸。
晦澀的電影,不讓人覺得是在裝。
每一遍都能讀出不同的東西,每一遍想說的話更多,
每一遍,或許你說不清到底是怎樣的感覺,但你一定有感慨,一定有共鳴。
我愿意看上無數(shù)遍,去進入那個世界。
關于命運:
就像陰暗腌臜的下水道綻放出一朵鮮艷的玫瑰,之后又瞬間枯萎了,同惡臭的污泥一起腐爛。不同于現(xiàn)代社會的焦躁與不安,二三十年代的上??偵l(fā)著神秘而陰郁的氣質,一襲爬滿虱子的華麗外衣,大部分人無非被熾熱的欲望所裹挾,卻又禁閉在欲望織就的繭房里,喘息不上,好在日子過得一潭死水,即便日日穿梭于紅裙玉肌之間,偶地濺起些許波瀾,卻終究走不出兒時的陰影。與其說這陰影是時代造就的,不如說是自己困住了自己。
關于愛情:
越卑微,愛得越深;當擺脫情感依賴才能算成長
太深邃
也許畫質感人,也許是沒有字幕,很多地方并沒有解讀的很多。
一直很壓抑的情緒
哥哥的角色是真的復雜
這部片本身打造的角色都挺病態(tài)的,所以很難演
傳達的東西也并非常人可以理解的。
姐姐的病態(tài),忠良的病態(tài)。
如意算是比較正常的,敢愛敢恨,只是無知。
端午也病態(tài),
不過每個角色都飾演的很好,
所以全程都特別壓抑,一種不愿去理解的悲傷。
對于哥哥,只想說,他對于愛的麻木,不敢愛,已經(jīng)失去了愛人的能力,但是遇見愛的人(其實這里的線不是很明顯
【風月】令人感動的愛情片 此時不關風與月(影片的政治性和歷史性)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34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