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陳凱歌的《孩子王》。昨天晚上看的,郁悶了我今天一天。好像是那種類似元小說的元電影。說有人曾經(jīng)一個鏡頭一個鏡頭的分析這個電影,然后接下來的人認為值得分析。我也支持這個看法。
覺得陳凱歌的電影中一直貫穿并融合著兩種氣質(zhì)。一個是很男性的王者霸氣,體現(xiàn)在具體的人身上,便是一種奇怪的執(zhí)拗。另一個是很女性的柔情嫵媚,體現(xiàn)在具體的場面上,是一些很奇妙的柔弱迷離而且無法自主的眼神,它們大多空若無邊,像你生平見到的最大的鏡子。
一:謝園的“朋克”頭
《孩子王》在我看來,應(yīng)該是一個關(guān)于文化的隱喻。一個有高中文化水平的知青,去云南山林深處的荒蠻之地,教一群初三的孩子,語文。
知青是一個保持著本真歡樂和懷疑精神的奇怪人物。謝園有瘦而彎曲的身體,身上吊吊著的褂子褲子,和時而神經(jīng)質(zhì)的空漠杳遠的眼睛。最后定格在我眼里的是他向上豎起的頭發(fā)。這個似乎代表了他向上“飛升”的一面,與他在答應(yīng)學(xué)生和一段話前提頭時大聲豪放地喊出的“好!”是相應(yīng)而生的。同時還有他的笑,讓你能夠想到原始人類的笑。這些東西混雜在一起
片中有兩種教育在對抗。
第一種,是政治教育。
第二種,是文化教育,或者說是做人的教育。
王福的父親是啞巴,因此王福要學(xué)習(xí),識字,有文化,替父親說話。
這是失語的一代人,政治壓過了他生活的一切,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尊重他、嘲笑他。
所以,雖然他力氣大,可他說,王福的力氣更大,因為他識字。識了字,就會有思想的力量,就有力氣對抗一切欺壓。
所以,他的下一代王福要學(xué)習(xí)。當他知道王福贏得了《新華字典》時,臉上的笑才會那么真摯。
可是學(xué)校教的都是形而上的政治,學(xué)生們上到初三
看過阿城的這兩部作品改編的電影,又看了他的書,我是震撼的!無論是《棋王》還是《孩子王》,都是通過以一個小人物的視角,進而推近到整個時代的廣角來反思疼痛,而在作者敘述的過程中,我看到的是作品表面暗生驚怵,那是那個時代映射出的陰森恐怖的氣氛,看上去很熱烈,但實際上每個人又都很空虛!再感受……是作品背后一個強大而冷峻的靈魂將自己的苦難經(jīng)歷講給人聽,讓人驚訝的是,聽的人很痛,而講的人卻如此平靜!
我感受到的《孩子王》無疑是對一個時代文化的深刻揭示,對教育的反思!影片中的主人公老桿從頭到尾的形象都是一個讓人覺得滿身塵土,沒有朝氣,甚至有些頹廢的知青!從他的形象反映出他對這個時代的哀怨,無奈,痛苦,甚至深深的抵觸!影片中有兩個鏡頭直戳痛點:一個是老桿一個人站在教室外面,背后的天是陰云密布的橘紅色的壓得低低的天!一個是老桿對著碎成兩半的鏡子中的自己用力的啐了一口!從老桿一個人也反應(yīng)出那一代人,從外表到內(nèi)心,從物質(zhì)到精神,都是如此的貧瘠,這讓他們痛苦!在政治色彩如此強烈的年代里,他們活的看不見希望
【孩子王】誒,我一開始是想看《過春天》啊……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4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