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 a pastor needs a pastor. 牧師霍克被請去開導Mary的丈夫,結(jié)果在說了一通冠冕堂皇的話后,后者不為所動,還是自殺了。
霍克這時才突然意識到,Mary的丈夫活的比自己真實。
也許Mary的丈夫?qū)Νh(huán)境和人類的前途的看法是偏激的,但他的行動和自己的看法是一致的。他去游行示威,他不想要孩子,不愿意讓孩子出生在一個他認為不可逆的越來越糟的社會。他甚至選擇了自殺。
可霍克呢?嘴里說的都是雞湯話,私下里卻酗酒消沉。一方面譴責造成污染的贊助教堂的企業(yè),一方面又在用酒精和藥品污染自己的身體
我們很有理由相信保羅·施拉德的《第一歸正會》緊接著布列松《鄉(xiāng)村牧師日記》,首先,出現(xiàn)在銀幕中的,是一個小小的十字架,若隱若現(xiàn),隨后,在展現(xiàn)教堂的空鏡頭之后,牧師攤開日記,畫外音隨之開始敘述。
相似的敘事風格出現(xiàn)在《鄉(xiāng)村牧師日記》中,布列松采用了一個巨大的十字架作為結(jié)尾,在布列松的時代,絕望的牧師可以在最后一刻擁抱上帝,作為上帝·存在的明證,但直到《第一歸正會》的后現(xiàn)代語境中,對于伊?!せ艨孙椦莸哪翈烼oller,在越來越病態(tài)的異色荒原中
關(guān)聯(lián)冬日之光、鄉(xiāng)村牧師日記、教會...把第五百號送給珍貴的保羅·施拉德。在除了表演方式的一切都在模仿布列松之時,恰恰忽視了布列松所精髓的“人物的時態(tài)”。好的導演絕不過度掌控,而給影像以自言的空間,一種瀕于失控的受控。而這部作品…可以見識施拉德對于偶像的效仿和“將其作品賦予與布氏一般的同一性”云云評價有多么急迫。對于施拉德這種編導一體的純熟好手來講…過于形式化、且完全顛覆自身的設(shè)計就像是看圖寫話一般顯得格外可控,事實呈現(xiàn)的確如此。在導演的精打細算下鋪開
我覺得,看一部電影吧,我懂或不懂,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喜歡不喜歡。真的是這樣,我可以不完全理解泰倫斯馬力克的《生命之樹》,但絕不妨礙我在觀影時,感受到震撼和美,它是具備詩意在里面的。
但這部電影呢,并不美。影片唯一有一個(我眼中的)亮點,是當男女主角貼在一起的時候,導演做了點特效疊化處理,讓兩人仿佛飛在宇宙中。這個讓我想起《1984》,整部小說充滿著壓抑,惟有男女主角在草堆里做愛這一處情節(jié),可以使人感受到一點點亮色。
我看到這部電影覺得挺訝異,因為是個4:3畫幅
第一歸正會:黎明前的黑暗最黑暗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5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