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的主角——Tim Thomas,做出了兩次生死抉擇。兩次,他都選擇了死亡。
第一次是在車禍后。在那次車禍中,由于Tim的過失,造成了7個生命的死亡,當中包括他的妻子。為此,他一直譴責自己,活在了深深的痛苦之中。為了償還自己的罪過,他選擇了犧牲自己——將自己的器官分別捐贈給7個值得幫助的人。而這個抉擇,直接意味著自己的死亡。
除了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預定受助者是騙子,繼而另覓他人之外,其余6人的捐贈計劃都在順利地進行著。直到他遇到片中的女主角——Emily Posa。
按照計劃,Tim將會把自己的心臟捐贈給Emily??墒?,Tim和Emily相愛了。因為相愛,本已時日無多的Emily希望能繼續(xù)活下去。因為相愛,義無反顧一心求死的Tim希望能和Emily結婚生子。Tim猶豫了,他現(xiàn)在想活下去,想和Emily有將來。
于是,Tim再一次面臨生死抉擇。他疾奔到醫(yī)院,找到Emily的主治醫(yī)生,他想知道,如果自己不把心臟移植給Emily,Emily是否能夠活下來。答案是否定的。心臟只有一個,這就意味著,要么Tim,要么Emily,其中一個必須死。而決定權就在Tim手里。
seven pounds,關于肉身的概念,一直是卑微的,但一個人卑微的肉身卻也真的能成全偉大。為數(shù)不多的人群,因為知道不可抗拒地將被奪去生命,他們的恐懼和期盼不是揮霍生命歡愉的大多數(shù)人群能體會的。那么,一個就在他們身邊看著的人,看到他們的遭遇,看到他們的絕望,當他們因為病灶的波動,連奔跑都成為奢望。那些緊逼的死亡感,真實的臨近,揪心的感同身受,要怎么表現(xiàn)。
預謀自己的死亡,成全別人的生命, 如此偉大的舉動,為的是贖罪,償還因為自己的幾秒鐘的心不在焉,那些被掠奪的生命。可當這份贖罪感的初衷升華成為情感的愛戀和不舍的時候,實施就不再簡單,Tim對死亡的堅決成全了Emily對生的希望,卻也給了這個脆弱的女人余生的依靠,選擇自己的心臟在她的身體里永遠跳動,不論悲傷、快樂、富有、貧窮、健康,他是給了她一生的承諾。
在柔軟的蘆葦?shù)兀瑤е约簱磹鄣膶櫸?,和自己心愛的人傾訴,生命不該就此結束。時間給予每個人的都是一份禮物,有那么多的心愿要實現(xiàn),要去行走,認識人,仔細看這個世界。要結婚,要有小孩,然后帶著他們一起行走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是在學校教室,宣傳的海報上寫著勵志片,電影的標題一開始讓我覺得莫名其妙,在其后很長的一段鋪墊當中我不懂這部電影所要表達的意思,似乎威爾史密斯扮演的BEN一直在以政府稅收人的角色幫助著別人.
教室里很多人受不了這樣的沉悶陸續(xù)離開了,而我還坐在那,看著他幫助那個患心臟病的EMILY,有兩個孩子被男朋友虐待的懦弱的母親,在電話里嘲諷盲人接線員,卻又流淚,坐在海邊憶起與妻子的種種,表情惆悵...
原來,他早就是一個死了的人,心死.
即使最后他愛上了EMILY,他們深情相擁,他趁她熟睡時告訴她,我喜歡你,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念你,他依然沒有放棄赴死的心.
最后,浴缸里,水母,那種他從小就最愛的美麗卻也致命的動物,成了殺死他的兇手,只是輕輕觸碰了他的手臂.
七個人,因為他有了重生,而他愛的人,擁有了他的心.
記得那個鏡頭,EMILY躺在浴缸里,手輕輕撫摸心臟的位置,那顆他的心,在她身體里溫柔跳動.
有句話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蓖瑯?,死也很容易,但像影片中男主角死的啥都不剩的,確實算得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了。一個意外引發(fā)的車禍,導致七人死亡。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決定用生命拯救七個人……不惜一切……
影片的一開始從男主角告訴醫(yī)院他要自殺為開始,然后畫面一轉(zhuǎn)講述在這之前發(fā)生的事。心臟衰弱者,白血病,肝癌,肺癌,家庭暴力受害者,盲人,他不停的的徘徊在這幾個人中間。在這期間,他與那個心臟衰弱的女人戀愛了,這也許是他內(nèi)心最掙扎的時刻,當然也是他最快樂的時刻。在一個大雨的夜晚,他給911打了電話,然后慷慨赴死,完成自我的救贖。
好吧,我其實最不喜歡劇透,講完以后看電影嘛意思都沒有了。如果你想知道具體情節(jié)就百度去,那家伙比我講的好多了。我還是說說我的感受吧,里面其實是有一個吉祥物的,水母……為什么一說起水母,我就想起海綿寶寶……好吧,讓我們先把海綿寶寶放在一邊,繼續(xù)聊水母。主角從小就喜歡水母,他認為水母是世界上最美的生物,美好的生物總會有缺憾,而水母的缺憾就是她是有毒的
前半段影片好文藝。不過我還是耐著性子看了。
看到中途,差不多就猜到結局了。
生命的價值,也許就在于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可是,人是人,不是佛。
人有私欲,有貪念。
也正因為如此,人性的光輝才顯得如此偉大。
“七磅”自殺的理由。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5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