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時候在東南衛(wèi)視看了2集梁朝偉的倚天,講的是被朱九真騙了困在山洞找到九陽神功,當時就驚為天人,節(jié)奏感和少年感遠遠超過馬景濤版。最近終于在埋堆堆追完了,30多年過去版本多了不少,86版依然是最佳。
24歲的梁朝偉、20歲的黎美嫻鄧萃雯,難得出場的郭襄曾華倩和黃衫女謝寧,這才是金庸筆下的青年俠客應有的風貌,演技再好也彌補不了年齡感帶來的誤差。24歲的梁朝偉眼神懵懂,幾位女角也很干凈清澈,真的讓人看到了青澀少年間糾結(jié)的情感。幾個版本下來,竟然只有這版小昭離開時讓我有落淚。
一直以為,最能看懂人間愛恨,莫過于《倚天屠龍記》
多少人研讀金庸如同紅樓一樣,逐字逐句,甚至句讀都要看出什么特別來。
學多了心理學,冰火島上的少年張無忌,沒有朋友,只有張翠山和殷素素,謝遜。
于是長大后,他對人都很好,其實他最怕孤獨。
看一看,張無忌有多少路是自己獨行呢?
楊不悔,周芷若,小昭,蛛兒,趙敏……
有句話放在這里,很貼切“你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
他身邊始終有美女或者兄弟相左。
唯一一段被楊不悔放走的,他被朱九真的美艷迷惑。
張翠山和殷素素,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人,在無可選擇的冰火島上促成了一對看似和諧的夫妻。
他們本就是價值觀不同的兩個人,性格也大相徑庭,所以張無忌的性格雜糅了母親的剛烈熱辣以及父親的隨性溫和,他之所以會有這么多糾纏不清的感情,也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有性格分裂。
他會選擇趙敏,其實在他年少時喜歡了朱九真就得以昭示。
朱九真,趙敏,都似殷素素一樣的剛烈任性美艷不可方物。難以駕馭。
年少喪母,而且母親生生死在自己面前,他心底有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戀母情結(jié)需要填補。
給四顆星是感情分,確切想給的是三科半,這部劇讀五年級的時候看的,那時候只要是梁朝偉,邵美琪,黎美嫻演得劇我都愛看,那時候看電視看的其實都是偶像,和現(xiàn)在不同。
那時候愛看古裝劇,這是很多年后我曾不止一次重溫的武俠片,專門買了碟片,希望以后有時間再重溫。
現(xiàn)在重新看肯定有一堆的詬病,但是一直覺得梁朝偉那時盡管演技很很青澀,卻把張無忌的那種優(yōu)柔寡斷,心懷慈悲都演得很到位。后來的張無忌我都沒辦法接受,無論誰演都覺得乖乖的,所以就不看了。
喜歡任達華的張翠山,鄭裕玲的殷素素,喜歡曾華倩的郭襄,謝寧的黃杉女子,配角當中她兩的顏值太高了。
那時候喜歡邵美琪的小昭,但是更愛書里的小昭,黎美嫻的趙敏卻比書里更喜歡,那時候覺得鄧萃雯不夠美,太娃娃臉了,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還是她的周芷若最有韻味。
這部劇里主角都愛,配角有一部分覺得太差強人意,不過我記得這部劇也是最符合原著小說的一部了,劇情改得沒那么夸張,選角也較符合。
八十年代的電視劇,布景,服裝,道具都很傻,但是很有武俠味。感覺后來的金庸劇改動都太大了
雖然人氣比不了03和01 但最貼合原著 演技在線 是難得演技和原著并存的版本 比如最好的張翠山 個人心中最好的倚天屠龍記 。。。另外得吐槽一下評論規(guī)定 為何非得140個字。。。。。。。。。。。。。。。。。。。。。。。。。。。。。。。。。。。。。。。。。。。。。。。。。。。。。。。。。。。。。。。。。。。。。。。。。。。。。。。。。。。。。。。。。。。。。。。。。。。。。。。。。。。。。。。。。。。。。。。。。。。。。。。。。。。。。。。。。。。。。。。。。。。。。。。。。。。。。。。
一般來說,同代人的記憶總是大致相若,在影像記憶方面尤甚,特別是七八十後一輩,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在彼時正因為稀有而又轉(zhuǎn)瞬即逝,順其自然就成了一代人難以磨滅的集體回憶。
梁朝偉版本的《倚天屠龍記》,大概是我幼時最鍾意的一套劇。相比賴水清導演馬景濤版本的《倚天屠龍記》在大陸電視臺播出而打造的一代人記憶,我的記憶存於這部王天林監(jiān)制的86年tvb版本。
仔細想想,看的時候大概也就六七歲的樣子。那時候家鄉(xiāng)有錄像廳,就在離海邊一公裡的地方,劣質(zhì)喇叭旁還有海浪的聲音。錄像廳每天都會播電影或劇集。劇集的話播兩盤vhs帶子,一天四集。最快樂的時光莫過於在錄像廳門口看錄影帶海報,有對未知世界的無限遐想。
《倚天屠龍記》初在錄像廳看,已經(jīng)放到了張無忌在吳青牛家那集。關(guān)海山扮吳青牛,看過不少港產(chǎn)片錄像帶的我雖然沒法叫名,但也覺得熟口熟面。相反梁朝偉反而不知道叫什麼,只覺得英俊好看,怎麼演都讓人看得有味。自此以後進出錄像廳無數(shù)次,但好像也沒有看到結(jié)局,光明頂大戰(zhàn)以後就已經(jīng)沒有接上劇情。
到了念小學的時候
【倚天屠龍記】多是為了偉仔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