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別人的評論:“
惡永遠存在,而善,甚至愛情,在最艱險的環(huán)境中,依然可以綻放。馬爾克斯的回憶錄題名為“活著為了講述生活”。活著為了驗證偶然。
我愿意深藏在人群中,等待必然中的偶然,不被紀錄,只要自己記得就好。
”
活著為了驗證偶然。
這兩天整理照片,翻出幾張孩子的笑臉,霍然想起了這部前蘇聯(lián)的電影。
所有孩子的微笑都是那么的可愛,讓人憧憬未來。也許正因為如此,導演在影片最后,在主人公安德烈去往莫斯科的飛機上,刻意安排了一個女孩肆意地微笑著,似乎是讓人們相信社會主義蘇聯(lián)是歸宿亦是天堂。
在這部電影上映的10年后,蘇聯(lián)解體,留下了世紀末最為諷刺和耐人尋味的意識形態(tài)標本。
或許,唯一不變的,是孩子的笑容。璀璨的笑容永遠是那么可愛,孩子的快樂往往不需要理由,女孩的微笑仰或也可以看做軟化成人世界冰冷的心靈。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每每有聯(lián)歡晚會,開始總是安排一大群無知的孩子蹦蹦跳跳著傻笑出場,以此感染在座觀眾跟著模仿,哪怕之后又會是一段冗長而枯燥的麻木。
然而,影片中那一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并沒有留住燦爛的微笑,隨著時間推移反而越來越尷尬。
早在1981年,導演便透過電影指出恐怖主義正朝全球化的方向蔓延與泛濫,28年后的今天,卻是愈演愈烈,局部的戰(zhàn)爭和屠殺似乎已經(jīng)不能夠觸動神經(jīng),人們在盲目的操勞中麻木消極。
我甚至開始…
【德黑蘭43年】讓愛情常留人間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69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