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安妮的日記》完全是個巧合,沒有看預(yù)告,沒有相關(guān)的信息,只是某晚睡不著打開電視看到了開頭,一個穿呢子大衣的女孩很干凈的樣子,于是被吸引的看了下去。
我不知道原來結(jié)尾這么的殘酷,如果提前知道的話,我也許會拒絕看了。但是拒絕看,我也許就看不到那個讓我現(xiàn)在想起來仍然有點(diǎn)心痛的愛情。
在閣樓的拐角,一點(diǎn)陽光從外面照進(jìn)來,那也許是整個避難處唯一可以看到外面天空的地方。天空很晴朗,湛藍(lán),無云,可以看到一棵樹的頂尖,郁郁蔥蔥的,生命旺盛的好像不是生存在這個納粹橫行的世界。每天固定的時刻可以聽見教堂的鐘聲,厚重,深遠(yuǎn),悠長。我還記得安妮和那個小男孩并肩依靠在一起的樣子,閣樓里沒有一點(diǎn)聲音,大人的吵鬧慢慢的也聽不見,望著天窗射進(jìn)來的一點(diǎn)光,好像有希望,又好像沒有希望。
那個吻很干凈。那是一種心靈的慰藉。我看到了他們心里的恐懼與空虛,無助與彷徨,真的很需要一個人懷抱來依靠,需要一個人的溫度來取暖。
可是安妮還是沒有能夠活下來,我很難過。
閣樓里那個靜謐的下午,那個無聲的吻,也許只有時間…
記得,是很小的時候,有過一套世界文學(xué)名著,兒童讀本。那時候,第一次看了這個故事。那時候,正處於即將進(jìn)入青春期的邊緣,因?yàn)槲冶劝材莞缡?,所以,我覺得,她所寫的,是我心中的吶喊。父母的不理解,誤會,漠視,或者是完全不平等甚至不願意聽我講話的相處模式,讓我疲憊跟惱火。況且,我是在中國,沒有安妮的爸爸那種可以聆聽我說話的人。於是,我更壓抑自己,更容易叛逆。所以,我壓抑著的叛逆需要盡快的找到一個出口發(fā)泄:寫作。
像安妮一樣,我開始寫日記,甚至寫給我認(rèn)為可以理解我的人。那是,跟我相同感受的人不多,最後,我真的只有寫給我的“日記”,也就是,我自己。那是的我,多麼渴望有人的理解,多麼渴望我也有一個彼得配載我的身邊。
現(xiàn)在,我長大了,不是是那個懵懵懂懂渴望別人理解的小女孩了?,F(xiàn)在的我,看這部電影,突然明白了許多。
以前的我,那麼的不懂事,以為我是全世界最可憐、最值得悲憫的人,殊不知,那些傷人的話,足以讓我最最親愛的父母無限難過。我寫過一封跟安妮寫給爸爸類似的信,我現(xiàn)在才知道,或是說,我突然驚覺,那封信,…
與其他《安妮日記》電影不同的是,這部迷你劇是在美國女作家梅麗莎?繆勒所作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傳記》的基礎(chǔ)上改編的,從它的名字(”Anne Frank: The Whole Story”,而不是《安妮日記》廣為人知的英譯名”Anne Frank: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就可以看出,與其說是對《安妮日記》的改編,不如說是安妮本人和那段歷史的紀(jì)錄片。
對于喜愛《安妮日記》的讀者來說,這部迷你劇展現(xiàn)了如此之多親切、細(xì)膩的細(xì)節(jié):安妮和雅克談?wù)摰摹凹s普和里奧”,是安妮最喜歡的《無憂的約普》系列書中的男女主人公(安妮曾經(jīng)在日記里說,她要讓自己的孩子也讀西絲?凡?馬科斯菲爾特的作品);從亞琛來到阿姆斯特丹的祖母送給安妮的那支紅色自來水筆,后來“葬身”于密室的爐火之中,安妮還特別為它寫了一篇《筆頌》(她說:“我的自來水筆火化了,我希望自己將來也能如此。”);安妮的生日會上,大家一起觀看的電影是《小狗林丁丁》;安妮在睡前卷頭發(fā)、漂白嘴唇上方的汗毛的習(xí)慣……等等。劇里的每一個情節(jié),都可以在安妮的日記里或安妮的傳記中找到對應(yīng),幾乎…
安妮日記:經(jīng)典!電影中的精神所在——本金斯利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83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