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吉他不過是六支弦的人性。艾迪是怎么對小雄說的。 ———這是因為音樂而改變人生軌跡的故事。
十四歲的平凡初中生小雄,膽小,認真,善良,故事從他認識龍介開始改變了。
看完我會很羨慕龍介的生活,肆意地操著fuck的朋克精神。留著長發(fā)的十六歲,完全遵守美帝的交配法則,明明是社長的兒子卻可以拋開這些。他在玩音樂,更在玩人生。龍介賽高,他懶散低沉的聲音很吸引人,在臺上吉他solo的時候,賽高!
龍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少年
作為一個樂盲,我居然把漫畫原作34卷一口氣看完了,漫畫實在不能更棒。(至于我有多樂盲,就是我連吉他跟貝斯有何區(qū)別都不知道)
當然,作為一部認認真真描述搖滾樂團如何發(fā)家致富…啊不對,是如何一步步成長的漫畫作品,自然會對其中的音樂非常好奇。不過說來奇怪,看完漫畫兩年后我才把這部動畫補了。
看之前事先做了功課,了解到這部動畫預算其實非常不足。
看的時候就明白了,幀數少、人物崩、動畫個別畫面反復使用……幾乎感受到制作公司當年是如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窘境地。
可正是這種捉襟見肘的境地,反而讓動畫有了一種文藝片的韻味。人物緩慢的眨眼,張著嘴巴欲言又止的神情,長時間靜止的月亮鏡頭……我想,小成本也有小成本的魅力吧。
當然,很多觀眾會批評說這是在省錢??磻T了大制作,自然會覺得這部動畫很摳。
但是!
動畫的音樂倒是非常出色,簡直感覺當時制作組把70%的預算都花在音樂上了吧。畢竟是搖滾動畫,所以這算是“錢花在刀刃上”了。
動畫里很多首歌曲都非常符合漫畫中的感覺,比如龍介寫給妹妹真帆的《face》,結合歌詞來看…
沒有其他的動畫能撼動這部在我心中的地位了,高中的時候看的了,幾年過去了,里面的情節(jié)依然清晰地記在腦中?。。?!
beck的動人之處,在于講述主角小雄的成長,很安靜,很真實。
從懦弱的少年到拿起吉他,為了搖滾而燃燒。
不得不佩服小日本在細節(jié)地方下的功夫,吉他,彈琴的技巧,唱片封面,每一個細節(jié)都讓人感覺很真實。相比之下,那部《我為歌狂》就太遜色了。
beck令人感動的地方是可以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影子,看見自己的成長歷程。讓我們在安靜中得到升華
田中幸雄
致敬對象:Liam Gallagher 所屬樂隊:Oasis 特征:手背在身后的演唱動作
南龍介
致敬對象:Jimmy Page 所屬樂隊:Yardbirds/Led Zepplin 特征:同樣是Blues的大師級人物(龍介的水平假以時日,一定是大師),同樣使用Gibson Les Paul
平義行(阿平)
致敬對象:Flea 所屬樂隊:Red Hot Clip Peppers 特征:貝斯的演奏風格非常像
Eddie Lee
致敬對象:Eddie Vedder/Kurt Cobain 所屬樂隊:Pearl Jam、Nirvana 特征:長相相似,風格也像
Jim Walsh
致敬對象:Jim Jarmusch 共同點:都是獨立電影導演
Leon Sykes
致敬對象:Snoop Dogg 特征:匪幫說唱
露西露吉他
致敬對象:B.B.King的名琴Lucille
《搖滾新樂團》《BECK》與《NANA》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93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