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從渥太華來的朋友去小聚,稍微鋪墊一下,他從初中就來了加拿大所以英文是native的聽說讀寫水平。在他的強烈要求下買票看了這部片子。15刀的門票,5刀給3D(不得不說確實效果很炫酷逼真),5刀給賣萌的小黃人,3刀給三個小女兒,其余的2刀給劇情。
第一,關(guān)于3D,這個確實做的無可指摘。從人物細節(jié),例如皮膚發(fā)絲,再到陰影的處理都做的非常逼真。關(guān)于3D我也不是專業(yè)人士也就不多點評了,看著舒服就行。
第二,關(guān)于賣萌的小黃人。注意,我的五刀是給賣萌的小黃人,就是說,單純說明,他們賣萌很成功。比如外形的設(shè)計,說著聽不懂的語言,以及片尾的那首歌等等,都無不把人萌的小鹿亂跳。再加上麥當勞史無前例般的推出8款小黃人玩具collection加大炒作力度(當然這是題外話),小黃人不出意外的萌進了大家的心中大hit了一把。所以說,單純論他們的萌,這部片子是做的非常成功的。但是,但是!從劇情的角度來看(雖然我想說。。這部片子有劇情么?這個稍后具體還會提到),小黃人的賣萌幾乎不能對劇情的高潮發(fā)展起到本質(zhì)的推動作用
好萊塢動畫經(jīng)常會發(fā)生這樣的事:當一部動畫的配角意外地獲得了超出主角的人氣時,往往會被編劇在續(xù)集中增加更多戲份,繼而產(chǎn)生了喧賓奪主的效應(yīng)。最著名的例子便是「冰川時代」系列中的那只永遠追著松果跑的小松鼠,以及「馬達加斯加」系列中的那四只企鵝,后者甚至在去年還專門推出了衍生動畫《馬達加斯加的企鵝》,片廠對影片剩余價值的挖掘力度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神偷奶爸」系列也是難以繞開的典型范例。第一部中因為制作方囊中羞澀而誕生的「小黃人」居然無心插柳地成為了全球影迷的新寵,以至于在第二部里的戲份比例陡增,更是劇情發(fā)展走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棋子。
與小黃人的崛起相對應(yīng)的則是「格魯」的苦澀。這位當初被成功塑造的角色不僅失去了之前的個性與魅力,還一路被劇情推著走,在小黃人的閃耀下顯得那么黯淡無光。事實上,影片中文譯名由早先的《卑鄙的我》改為《神偷奶爸》,或許已經(jīng)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了格魯?shù)膶擂翁幘场?br>好萊塢主流動畫的類型定位基本決定了「反英雄」的生存空間,傳統(tǒng)的道德觀和正面的價值體系是不允許「壞人」存在的
【神偷奶爸2】奶爸的演出就像插播的廣告~~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