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系列,講了秦自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到嬴政統(tǒng)一六國,秦王嬴政奮六世之余烈,才有了統(tǒng)一六國的根基,而秦孝公就是六世的第一世。今天我不想說這部劇好在哪,只想說說秦孝公嬴渠粱和商鞅之間的君臣之情,肱骨之義。
獻公死時,秦國是大爭之世的一個西部邊陲弱國,嬴渠粱接任的是一個風雨飄搖的秦國,山東六國個個虎視眈眈,想要瓜分秦國。嬴渠粱想要變法強秦的決心與日俱增,求賢令越過六國到了滿腔熱血,想要一展宏圖的衛(wèi)鞅手中,衛(wèi)鞅自求賢令中看到了秦公的決心
2022年9月2日
看完了,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彈幕:“電視劇美化商鞅怎么了,商鞅難道不值得美化嗎?”。
是,主持了如此開天辟地的變法的偉大之人,難道不值得后世作品美化嗎?
我喜歡宋元之前的歷史,正是因為中央集權還沒有那么瘋狂,年代還足夠久遠,記載還足夠不詳盡,以至于那時的歷史充滿著傳奇和浪漫主義色彩。歷史本就是任人打扮的,我們選擇我們愿意相信的,那就是真相。
雖知真實的世上并無完美之人,但我愿意相信,商鞅是完美之人,他不僅有著雄才大略,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懷,堅韌的人格,甚至
赳赳老秦 共赴國難”這是電視劇《新大秦帝國》中最常出現(xiàn)的語句。短短兩句,就把秦人的血性充分展現(xiàn)出來,也讓我等觀眾聽來熱血沸騰。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制王朝——秦朝,能在七雄并立的戰(zhàn)國時代脫穎而出,繼而吞并其他六國而統(tǒng)一中國,它“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四海之意,并吞八荒”的基礎與實力究竟來自何方?在我們以往的歷史經驗感知中,自然將這一豐功偉績歸算于秦始皇,但事實上秦國的強大卻得益于始皇帝的前輩們,其中秦孝公時代的商鞅變法就是基礎。而《新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就是講述這段歷史的。
看完這部長達51集的電視劇后,有幾點讓我感受很深,并進行了相關思考。
第一,人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
戰(zhàn)國時代的七個國家,基本上在都有很多問題。這個問題的根本就是當時還是半奴隸半封建的生產關系已經不適應生產力的要求。而當時的秦國更是窘困,少梁一戰(zhàn)后,秦國河西一帶、函谷關被魏國占領,而整個秦國更有被其他六國瓜分的危險。在秦國國內,也是人口稀少、糧草緊缺
秦獻公身中狼毒箭后,自知時日無多,眼前最迫切的事,莫過于選擇合適的繼任者。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剛猛、老二堅毅,各有所長,一時間竟難以抉擇。正因如此,在魏國兵退后,獻公沒有讓兩個兒子回都城,而是令他們都駐扎城外待命。他就是要在這段時間真正想清楚,這赳赳老秦,應該交付誰手。
獻公自己猶豫不決,自然就想多聽聽別人的意見,身邊的三種人卻給出了三個截然不同的答案:公子虔得了一票,仲公子也一票,還有一票則形同棄權,兩位公子似乎是不分伯仲、平分秋色。一時間
“大秦帝國之裂變”出品精良的歷史片 你看的是電視劇,不是古人留下來的紀錄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22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