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向日葵》為名,需要擔風險。有個叫梵高的瘋子太出名了,他把這種無甚個性的植物硬生生變得灼熱、激烈、劍撥弩張。溫情脈脈的中國新生代導演張揚,顯然沒有和繪畫天才叫板的意思。你過你的獨木橋,我走我的陽關道?!断蛉湛芬簧蟻?,就是大片色彩溫和的向日葵,在更加溫和的陽光和清風里滋潤潤地閃爍、搖曳。同樣以《向日葵》命名的,還有中國作家西飏的長篇和蘇童的短篇。詩歌中有“強力詩人霸占詞語”的說法,好在梵高不使用詞語,中國的藝術家們才有膽量紛紛從這個意象上裁剪邊角料。
雖然名為《向日葵》,這個意象是與主要情節(jié)線索游離的。影片講述一個從文革中幸存的父親,與他兒子之間的故事。父親不斷替兒子設定人生軌跡,兒子不斷反抗。最終兒子成為畫家,完成了父親的未竟夢想。
在最近的中國電影中,親情與懷舊成為兩大受關注主題。在差不多同時面向觀眾的影片《孔雀》和《青紅》中,都藏著一個對于父輩的遙遠記憶。在那記憶里,父親的形象站到了前臺(而依據悠久的文藝傳統(tǒng),他們往往被受苦受難的慈母光輝所壓倒)?!犊兹浮防锏母赣H,因為大幅度剪…
看完想到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兒女,可能就該說它是成功的吧,林海的音樂很好,為片子增加不少溫情.
父子間的沖突略感覺生硬,主要是小時的兒子很有些讓人生厭,有想扇他一巴掌的沖動,片子的大半部分我是同情于父母.但到后來,兒子突然很懂很通人性了,也比較懂事了,倒顯得父母有些"不講道理"了,這個轉變略感不適.在我看來,兩代人的沖突,最好能表現得兩方都極有合理合情的一面,不要讓觀眾對其中任一方有明顯的偏向性,這方面臺日韓片做得要好一些.
這部電影里的兒子還是略有些形式化臉譜化的,一個很不乖的孩子,看著比較"觸氣",可事實上象本人一樣的乖乖女同樣很反叛,如果能把和"乖"兒子的沖突拍出來也許更深刻內在些.
向日葵作為片名有些牽強,父親最后的出走也有些蹊蹺不合國人"常規(guī)"--這代人基本不會有如此"出格"的舉動,也不存在出走的條件,也許這是本片最大的遺憾:學西方片、追求故事情節(jié)、也想最后再抒一下情,反顯做作了.
總的來說很欣喜能看到國內有這樣關注人性的片子,為張揚加油.
不知怎么更想看“千里走單騎”了
相信很多人看完《向日葵》后說的第一個評價,都是:真實。陽光燦爛的日子、孔雀、青紅,這一類懷舊題材的片子無疑都是建立在導演自己的人生經驗上的,因此顯的忒真實,在真實中反思人生。張楊似乎很喜歡表演父子題材的戲,前有《洗澡》,后有《向日葵》,我想他心頭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父子情結。
從小時候打彈弓欺負鄰居小姑娘被父母用笤帚追著抽,到小學因為被父母關禁閉強制寫作業(yè)而不能出去玩偷偷抹眼淚,再到長大因為人生道路跟父母產生嚴重分歧爭執(zhí)不休,還有被父母從中阻撓放棄青澀初戀,甚至在父母的督促下結婚再給他們生個孩子。。。。。閉上眼睛,這一切都真實的又浮現在眼前。只是,這一刻,你已看不清那是向陽的人生,還是抑或浮現的那張只是你的臉?
向陽的畫展,798的廠房,很親切。當然那些畫更讓我親切。第一次看就觸目驚心,后來在哪看都是印象深刻,第一眼就能認出。太有特色了,那些眼睛猙獰的有些讓人過目不忘。畫展的中心,是一副兒子,一副父親。父親的臉部故意模糊了輪廓,而兒子則是五官清晰四周模糊。你倘若盯著久了,一定會產生幻覺,…
“向日葵”劉子楓出演,獻給我們的父親。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05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