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原著綠妖的小說本身就是取材于真實的青春經(jīng)歷,感覺格外的貼近少女成長的心路。
回想我的少女時期,最為要好的朋友都是到中途不在聯(lián)系。那時候年紀小,還不知道君子之交要淡如水,內(nèi)心十分驕傲,交朋友的標準也是非常的高。認定的朋友,付出過多,物極必反。結(jié)局必然是慢慢的淡出彼此未來的生活。
每一個長大的孩童,誰都曾是哪吒啊。
總是在受過一次又一次的傷痛之后,我們得以成長,時間給我們最好的治愈,給我們經(jīng)驗來承受下一次的傷,我們不斷的成為新的自己,從前的我們成為模糊的樣子。那是我們在也回不去的青春。
青春的我們還不懂原諒。我們苛求自己,更苛求他人。希望憑自己的意氣改變或是逃離。
我們不懂妥協(xié),我們通過傷害自己來證明被愛,甚至證明不是被愛著的。
莫名的流淚,莫名的暴躁不安。我們給自己絕望。
看見最后小路放白馬走的鏡頭,很感動。這是小路的臆想還是真實存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夢為馬。
希望你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希望你擁有愛。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突然想起木心先生的話,“不知原諒了什么,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小鎮(zhèn)文藝女青年怎樣才可以對抗全世界呢???
斷臂剖腹,剜腸剔骨?
還是沿著河堤一直走。
在尤倫斯藝術(shù)中心看的點映,旁邊的男孩子說電影做作,生硬,割裂,無理取鬧,字幕沒完就匆匆離去,而我卻興奮的在主創(chuàng)交流時舉手提了一個全場最不專業(yè)的問題,割腕的少女到底愛誰多一些?為什么被愛的是小路。
兩個愛讀三毛的少女,兩種不一樣的人生。
電影沒有之前想象的拉拉戀,只是青春期的女孩對女伴有著強大的占有欲,特別是曉冰這樣沒有朋友沒有家人沒有被愛的女孩,敏感而奇特,最后只能孤獨的以死亡結(jié)束。
看到電影后半段的時候,忽然想起我的少女時期,畢竟也曾差點變成王曉冰那樣戛然而逝的少女。
15歲的夏天,電風扇形同虛設(shè)的酷熱天,窗外的蟬兒自顧自的哼唱,每一節(jié)課我都覺得百無聊賴,每天把頭埋在下面看雜文小說研究星座,然后突然有一天最要好的女朋友和全班女生的暗戀對象搞在了一起,于是沒有人一起上下學,上廁所也找其他女生一起,放學后她忙著約會,而我則一個人在家發(fā)愣,然后學會了抽煙喝酒。倒不是沒有其他朋友,只是她在我心中最重要
國產(chǎn)好電影,配樂不錯,人物性格明顯,小冰很勇敢,挺俠骨柔情的,那是內(nèi)心的東西,對不對,因為遇到小路,所以兩人是好朋友,玩的起來,影評說小路后來改變,這是不是內(nèi)心的東西呢,我們怎么會違背自己的心呢?沒有心的人那不是行尸走肉嗎?那三歲看老這句話是不是有道理,三歲是比較本真的時候,后來我們跟隨環(huán)境表現(xiàn)自己,但是本心是不會改變的,不會改變的,那就是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逐漸走上迷途,后來漸漸找到自我,宇智波鼬說到死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也是最后導演的歌聲響起
哪吒最終溺水而亡。有兩次,她曾幻想穿水過彼岸而活,她過去了,然而并沒有什么彼岸?;蛘哒f,第三次她成功了。
在我們身上,在每一個成長過程里有過哪怕一絲遲疑的人身上,李小路和王曉冰是同一個人,是我們身體漸漸分崩離析的兩個部分。
少女情懷總是詩,是三毛和遠方,是情竇初開,是青春顯性的主題。而哪吒洞悉一切,渾身是刺,輕易戳中所有人的痛處,也戳中自己。然而少女就是哪吒,哪吒就是少女。
是什么讓我們活的名正言順?并非哪些我們所珍視或引以為傲的,恰恰相反,那是我們犯下的不愿提及的過錯。正是這些過錯,讓我們在面對一個充滿過錯的世界時,無法理直氣壯的與之抗衡和決裂,讓我們在面對不平時,選擇逆來順受。然而這不是哪吒的人生,哪吒沒有錯,哪吒有權(quán)指責一切,哪吒的唯一把柄是她的血緣,“血濃于水”,“好,我還給你們”。
哪吒是人間的尺子,量著每一顆良心。從此我不管做什么,都會在心里問上一句,王曉冰會怎么看?
少女哪吒:理性的左半腦的影評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2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