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1月21日生于明斯克(現(xiàn)為白俄羅斯)波蘭紳士家庭,在明斯克附近的茲洛塔戈爾卡天主教堂受洗。他的父親是沙皇軍隊軍官,1902年退休。
1904年,他11歲時加入莫斯科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軍校,1911年畢業(yè)。這所學校為他提供了細致的教育,是斯特澤明斯基父母夢想的軍事生涯的第一階段。
1911年,開始在彼得堡的沙皇尼古拉斯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在這里,他獲得了廣泛的知識領域的建筑學和軍事建設的歷史。
1914年7月中旬,剛畢業(yè)不久,他就被派往比亞利斯托克區(qū)的奧索維克要塞,擔任工兵軍官
(芷寧寫于2017年6月5日)
影片《殘影余像(Afterimages)》是波蘭著名導演安杰依·瓦伊達(逝于2016年10月9日,享年90歲)的遺作,據(jù)說年時已高的老人家有一張羅列著心中想要完成作品的表,有的沒來得及實施,有的已經(jīng)舍棄了,而這部《殘影余像》“是那張表上他想完成的最后一項”。
瓦伊達以前的作品,影迷們都不陌生,如近期的《卡廷慘案》,早些年的《一代人》、《下水道》、《鉆石與灰燼》,中期的《福地》、《鐵人》、《大理石人》、《威克女孩》等等??v觀老爺子的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大約因經(jīng)歷的世事滄桑太多(如,其父是卡廷慘案的受害者),作為創(chuàng)作者,他看問題的視角或許有一種超脫淡然感,他后期影片的表現(xiàn)手法越來越內(nèi)斂清減,干凈得沒有任何累贅的部分,卻余音遼遠,發(fā)人深省。這部取自現(xiàn)實中凄慘往事的《殘影余像》,甚至克制內(nèi)斂到令一些觀眾認為該片沒什么值得稱道的手法特色,只是片中主人公波蘭先鋒派藝術(shù)家瓦迪斯瓦夫·斯特熱敏斯基的經(jīng)歷本身就很打動人,果真如此嗎?
在《殘影余像》里,通過精準的畫面表達
用了兩個晚上看完的電影,太沉重的題材總是無法讓我一次性看完,就像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當情緒到達一個點時我需要用暫時的轉(zhuǎn)移讓它漸漸消散
這是瓦依達導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畫面干靜的仿佛不管再加上什么都是多余的去掉什么又不完整一樣,我很少去看特別悲傷沉重的電影而且還是紀實性的,那種對于現(xiàn)實的無力感會影響我很久,就像這部電影說的是蘇聯(lián)統(tǒng)治波蘭后的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事,就像故事的主角斯特熱敏斯基說“一切都會過去,這只是歷史中的一陣風而已
在看的時候我就一直有一個疑問。
正值疫情期間,我在微博熱搜上知道了方方這個人,大家都叫她公知。那影片中的主人公,是否是國外公知的一種呢?
當我有次看到魯迅先生的作品漸漸從教科書中剔除時,我是震驚的。因為魯迅先生是我特別喜歡的作家,他的文字特別犀利,像一把刀直接撕破了那些遮羞布,直接刺中我的心。但是在現(xiàn)在2020年,在微博上的一句話,跟別人觀念不合,馬上各種帽子就帶上來了。
公知、美分、小粉紅等等。
但是一個國家不可能只有一種聲音,有人對現(xiàn)狀滿意,那必然有人會不滿意,那么
殘影余像:領袖莊嚴的畫像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