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戛納,法國導(dǎo)演哈扎納維希烏斯的《敬畏》受到了兩極分化嚴重的評價,說好的人喜歡他惡搞新浪潮電影大師戈達爾的自由和幽默,說壞的人也討厭他惡搞新浪潮電影大師戈達爾的自由和幽默。
誠然,107分鐘還原這樣一位偉大而復(fù)雜的導(dǎo)演的一生是不可能的,影片截取了1968年這個對法國、對戈達爾來說的轉(zhuǎn)折年。
1968年發(fā)生了什么呢?五月風暴,法左和許許多多的大學(xué)生走上街頭,他們抗議政府的新聞?wù)?,抗議越戰(zhàn),帶著一種全球化和無產(chǎn)階級的口吻要求和平,要求平等,要求馬克思和毛澤東
胤祥發(fā)自戛納
ht[tp://cinephilia.net/57328
評]分:★★★★(場刊體系,四星滿分)
哈扎納維希烏斯的新作《敬畏》(這個譯名不夠好啊,應(yīng)該翻成“革命時期的戈達爾/1968年的戈達爾”之類才能抓住重點嘛)在今年戛納之前普遍不被媒體看好,被認為是撲街片的最大熱門之一;但在經(jīng)歷了史上最長排隊(之一?)之后,推遲了45分鐘才開始的媒體場放映卻,出乎意料地讓全世界記者在此起彼伏的笑聲和掌聲中心滿意足地離開(為啥沒有標喜?。。。?。其實我看到一小半就覺得此片處處驚喜
【敬畏】電影還是政治?——五月風暴中的戈達爾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3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