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沒有看過這樣讓我激動的影片!
仍然是一部關(guān)于唱詩班的影片。還記得看完《放牛班的春天》,我承認這是一部不錯的影片,但心中并沒有達到這樣的驚喜。
《其實在天堂》,音樂家丹尼爾•達烈拯救別人、拯救自己的經(jīng)歷。
我喜歡這部影片中塑造的人性流動的音樂家形象。他不再是萬能的救世主,他手無縛雞之力,從小就被那個叫康尼的家伙欺負,為此他母親在他七歲那年帶他離開了這里。若干年后他再回到這個小鎮(zhèn)的時候,他也是嬴弱的,是一個垂死的心臟病人來到了童年生活過的地方“聆聽”,他失去了創(chuàng)造力,失去了愛的能力,只希望自己能在“聆聽”中獲得寧靜。但是,你也可以說他擁有驚人無比的力量,他的存在讓小鎮(zhèn)上的每個人悄悄發(fā)生變化,這讓牧師感到恐懼,感到自己被奪走了他一直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
神采奕奕的牧師接受了他來到教堂工作,他成為了唱詩班的指揮。他開始教唱詩班每個人將身體放松,放開,在舒適、愉快的狀態(tài)中尋找內(nèi)心的震動,來找到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聲音。
賈布利婭,時常遭到丈夫康尼的毒打。丹尼爾剛來的時候
我欣賞的氣質(zhì)和風格,略帶脆弱的表演和最后的死去讓影片升華,依然有那種流完淚后,心中猶如撥開云霧重見陽光,被溫暖浸肆的感覺。音樂如片名,宛如天堂。丹尼爾最后死了,也許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結(jié)局,只有死亡才能更接近完美。
我看完也已經(jīng)淚流滿面,我是鐘情于電影細節(jié)的人,我對大眾所贊賞的感人電影一般沒有特殊的感覺。我陶醉與自己所領(lǐng)悟的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小三又要說我個異類了,異于常人的欣賞眼光。說我與時代背道而馳也好,畢竟是原版的,雖然沒有字幕,不過仔細聽說話的音調(diào),嗓音就能感覺到在想什么。倒是因為太喜歡,反而說不出什么了,當然也是怕自己生硬的文字給電影劃上自以為是的印痕。只能在角落里靜靜的回味。
看著這電影名,心中一陣淡淡的溫暖,雖然丹尼爾離開了,但是他心滿意足,滿懷欣慰。
看這部電影完全是因為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男生合唱團的現(xiàn)場演出中,其中的《Gabriella's song》給我留下了格外的印象,不知何故,我竟然隨著他們的演唱淚流不止,莫名的無比感動。于是決定看看電影。
也許是之前的合唱非常美妙,所以電影看得十分投入。
好在著確實是一部非常感人至深的佳作,于是當主題歌唱再次響起的時候,我又飆淚了。
As it is in heaven,沒錯,擁有純真心地的人們,其實就是在天堂。整部片子節(jié)奏控制的非常好,能看得出是一部導演踏實又花心思的作品。場景,和演員都樸素無比,包括敘事的方式和鏡頭,雖然樸素但透著無比的真誠。所以當你用心感受時,那種共鳴和震撼真是淚水都無法表達的。
可以說每個角色我都喜歡,雖然有反面角色,但反面的也很真實。這就是活生生的人性。雖然有時傷悲,但我們其實真的在天堂。
如果說稍微有點瑕疵的話,我覺得結(jié)尾稍顯倉促,交代的不夠明了。也許著就是導演的意圖吧。
不要悲傷,勇敢起來,其實我們就在天堂!
我喜歡《其》這樣的故事,喜歡丹尼爾這樣的性情中人。兒時的記憶對人的一生影響很大,是淡忘卻永遠不能磨滅的回憶。影片一開始出現(xiàn)的場景是望不到邊的金黃色麥田,兒時的丹尼爾沉醉在音樂中,忘情的練習著小提琴,突然一幫頑皮、兇惡的孩子出現(xiàn)了,毫無理由的把他推倒,盡情的踐踏。這哪里是孩子間的爭斗,這是對“美好”的蹂躪!
丹尼爾孤獨、敏銳,擁有良好的音樂天賦,當媽媽在車禍中喪生后,音樂是這個天才少年的一切,他眷戀著它、被它折服、為它陶醉。所以后來丹尼爾成為一位嚴厲到苛刻的大指揮家。音樂,丹尼爾心中的女神,象一道屏障隔絕了世事的煩擾,也淡化了童年不幸的回憶。但是,當?shù)つ釥栆驗閲乐氐男呐K病不得不離開舞臺的時候,在母親離去之后,他再次遭受了一次無情的剝奪。上天賦予他罕見的天賦,卻剝奪了他的幸福。
讓我感動的是,丹尼爾并沒有因此而失去他的純潔和善良,他選擇回到家鄉(xiāng)。一切事物都有源頭,丹尼爾回到家鄉(xiāng),同時也開始尋找自我的歷程。
影片處處可以發(fā)現(xiàn)美與丑的沖突
對于音樂,我沒有太大的發(fā)言權(quán),音樂的力量究竟是不是真的能讓我們敞開心扉,我也持保留意見。但在這里,至少,音樂是充滿陽光的。
我想,我恐怕永遠不能像片中那樣,放膽愛,縱情唱。
這是我的悲劇,即便皈依音樂,恐怕也無法解脫。
另外,片尾曲,很不錯。
《其實在天堂》2004年,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寬容和理解,就是天堂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4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