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伊朗電影的異軍突起,是試圖建立阿拉伯世界獨特的影像秩序;那么回望歐洲,羅馬尼亞電影則清晰地在歐洲電影版圖上畫出了自己的坐標:別忘了,還有另一個歐洲。
說起羅馬尼亞,說起中歐,能讓你想到什么呢?貧窮落后、小國寡民、聽不懂的小語種、獨特的風俗習慣……更多的恐怕是未知和神秘。21世紀初葉的中歐,仿佛是過期的沙丁魚罐頭,突然撬開鐵幕,冒出一股怪味——一股誘人的怪味。
《吉普賽三部曲》是羅馬尼亞導演東尼·加列夫的代表作——沒錯,加列夫是位有吉普賽血統(tǒng)的作家導演。很難想像沒有這獨特的血脈傳承,怎能反應如此真實的吉普賽民族面貌。三部曲的前兩部是Latcho Drom和Mundo(其中Latcho Drom曾獲得1994年嘎納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獎)?!吨粣勰吧恕罚℅adjo Dilo)是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公認最好的一部。
吉普賽人?水晶球、大篷車、女巫和占星術(shù)?對這個民族的誤讀,簡直他們的流浪之路一樣漫長。作為文化傳統(tǒng)截然不同的中國人,我們的文明模式似乎從來傾向于“根深蒂固”,罕有“流浪”的基因。要理解流浪者的心跡或許不那么容易。所…
電影的英文譯名是<瘋狂的陌生人>,相比之下,把它翻譯成<只愛陌生人>就太過柔和了.電影中并沒有人只愛陌生人,他們只是對陌生人很好奇,在結(jié)果無法預測的狀態(tài)下,他們興致勃勃地交往.男主角一心追尋錄音帶中神奇的歌者,最后才明了,他所追尋的東西并不存在.
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人類學中的田野調(diào)查法,以及中央院校派專員去收集民間音樂的事情.我看過一篇關(guān)于非物質(zhì)口頭文化遺產(chǎn)的文章,里面提到一個收集民間音樂的音樂工作者被他所采訪的民間藝人纏著,很想從他那里要一盤錄有自己的音樂的磁帶.這讓那位工作者很不是滋味.
此外,這部電影顛覆了我對吉普賽人的印象.西方人總是把他們描繪得十分神秘,或者就是小偷和騙子.這部電影相當真實地反映了現(xiàn)代吉普賽人的生活狀況,有點悲慘,他們有自己的生存法則,雖然他們的歌舞受人歡迎,但在生活中難為世人所容.導演本人好象就有吉普賽血統(tǒng).
在湯尼?加里夫之前,我們完全不知道吉普賽人,他們流浪并且離我們越來越遠,在我個人的印象里,只記得印度歌舞片《大篷車》,是講述一群快樂的吉普賽流浪藝人,或許還有雨果筆下的愛斯米拉達,不過作為一個流浪的民族,他們的真實遭遇恐怕沒有這么浪漫傳奇,更多的應該是辛酸、無奈和苦難,我們距離真實的吉普賽人如此遙遠,我們甚至不知道他們分別叫Gitan吉坦人、Halab哈拉人、Tzigane茨岡人、Bohemian波希米亞人以及Gypsy吉普賽人,在世界各地,他們有著不同的名字,但是有著相同的苦難,在湯尼史詩般的紀錄片《一路順風》Latcho drom中,他們在1000多年前,從現(xiàn)今印度的東北方,由于未可知的原因,開始了迄今仍在繼續(xù)的漂泊和流浪,足跡遍布歐洲和非洲北部,在沿途,他們?nèi)缑鄯鋫鬟f花粉一般,傳遞了并融合了多個民族的文明,圣歌、音樂以及融合了原住民風格的舞蹈,有如此豐富的多樣性,他們的歷史無法在書店中找到,也不能在音樂商店中找到,那是口口相傳的音樂傳統(tǒng),關(guān)于祖先的記憶在這些悲愴的、歡快的、諧謔的音樂和舞蹈中保持著鮮活的姿態(tài),他們帶著被憎…
導演Tony Gatlif是個有吉普塞血統(tǒng)的人,據(jù)說他拍有吉普塞3部曲,本片是第3部。在法國很受歡迎,拿下了1999年的愷撒大獎。
引用介紹:“專門研究種族音樂的法國浪人,因為一盒錄音上的一把獨特歌聲,來到羅馬尼亞一條吉卜塞人鄉(xiāng)村,希望能找尋得到那位女歌手。然而其目標隨著在鄉(xiāng)村遇上不同的人、碰上不同的事,不知不覺起了變化。沿途風光明媚,有笑有淚,乍喜乍悲,導演東尼加列夫個人自編自導,更包辦監(jiān)制和配樂,以流麗的影像和動人的聲音,加上一群非職業(yè)演員,譜出一段觸動觀眾靈魂的旅程,”
很不錯的電影,樸實無華,毫無技巧的痕跡。里面的非專業(yè)演員有著燦爛得近乎白癡的笑容,讓我想起帕索里尼天方夜譚里的演員們,同樣都屬于強烈而難忘的影像。
對于吉普塞人,我籍著本片有了更多的了解,但還是很難理解。怎么會有這樣一個民族?從來不停留,把世間人們最珍貴的東西全都鄙視了,沒有家鄉(xiāng),沒有家居,甚至沒有家人,千百年來,頂風冒雨,孤詣向前。他們在找什么?他們在想什么?很喜歡喜歡最后一段:法國人在墓園里學著吉普塞人的樣子起舞,有…
只愛陌生人:深入人心的愛情片 “舔我下面。”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78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