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女孩》是關于一個小女孩,因為爸爸的兩個喜好,一是做農民種莊稼,二是看板球比賽。爸爸看比賽,她看爸爸臉上的笑容,可比賽有輸有贏,爸爸在一次觀賽后的落淚,成為了小女孩學習板球、參加比賽的目標。有女性地位的歧視、有社會問題的寫照,影片聚焦“社會底層小人物,通過家人的支持,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為自己想說的話勇敢發(fā)聲的故事”和姊妹篇《摔跤吧,爸爸》有異曲同工之妙,印度電影中的配樂永遠讓人在觀影中振奮,挺溫暖的一部片子,,
始于初心,成于堅守,這是電影的主線
女孩為了兒時的一個夢想,沖破種姓制度,父親對糧食的熱愛,堅守農田。
沒有了印度電影的載歌載舞,卻多了很多對階級斗爭的映射與諷刺
正如電影中教練所說:只有成功者才有發(fā)言權??v觀當今世界局勢,又何嘗不是呢?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很燃、充滿淚點、沒有尿點的電影。
以為是一個像摔跤爸爸那樣倡導男女平權的電影,沒想到還有更多內容,比如農業(yè)與農民的問題,權利與階層的問題,最后說的很實在,只有勝者才有權利發(fā)聲。觀影過程中幾度落淚,我倒不覺得母親蠻不講理,她只是在她認識范圍內做她覺得對女兒好的決定,本質上都是愛。最后,體育競技真的就是能夠鼓動人心,讓人振奮,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永遠能夠激發(fā)熱血。
《印度女孩》——逃脫不了父權陰影的偽女權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1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