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馬和坦克,迫擊炮,火箭彈對抗,魔幻現(xiàn)實主義,黑色幽默,超現(xiàn)實主義,這里是帝國的墳場,塔利班老巢,基地組織大本營,阿富汗。還是美國個人英雄主義,看之前你就能猜到主角不會死,美利堅必勝,但你永遠猜不到他們會以怎樣的方式和手段勝利。12人的突擊小分隊,站前周瑜諸葛亮似的草船借箭,上面周瑜說6個周,孔明指點江山激揚文字:21天足矣!序數(shù)詞開啟,1.2.3.4.5.6.7......3周內(nèi),12人分分合合,騎馬打仗,空中支援,地空對接,直面死亡。與阿富汗友軍小情侶般相互試探,以心交心,最終如膠似漆
根據(jù)史實改編,意味著來源于真實事件也高于實際情況,只是看的時候這個“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讓人很糾結(jié),不知道應該抱著什么樣的觀念去欣賞它。
如果是史詩戰(zhàn)爭,這部片子明顯夸大、至少是不合理;如果說是單純的戰(zhàn)爭大片,又很難讓人不想,這件事兒就是真實發(fā)生的。以我們自己的角度,在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動機、人物情感方面,可能有很大的難度。
先說人物的情感和動機:這個故事是不是可以這么認為,你打了我一拳,我要還你一腳。美國雙子塔被轟炸,美國先遣小隊前去偵查,誓報此仇。尤其對方是恐怖主義
講的是2001年美國遭到基地組織的恐怖襲擊,讓美國人大吃一驚,本來號稱世界上最強大最富有最安全的國度,卻被打了一悶棍。一時間,美國國內(nèi)的愛國主義情緒陡增。在這種形勢下,美國入侵阿富汗。首先派出了綠色貝雷帽部隊的納爾遜上尉率12人,利用各類當?shù)剀婇y與塔利班組織的矛盾,共同對付塔利班,用三周時間,打了一場漂亮仗。影片根據(jù)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了這一仗的過程。可以作為一個戰(zhàn)例來看。
這無疑是一部美國的主旋律電影。從十二勇士的愛國熱情和好戰(zhàn)情緒,到指揮官拿出911的彈片送給納爾遜
很有意思的翻譯:阿富汗是帝國主義必爭之地... 我看說成“帝國主義”,有歧義。原文是"This isAfghanistan,Graveyard of many empires”, “這里是阿富汗,很多帝國曾經(jīng)的墳場”。專門看了下維基百科,阿富汗歷史確實很有意思,真的是被無數(shù)帝國占領過。歷史上:波斯帝國、塞琉古帝國、孔雀帝國、貴霜王國、大唐帝國(嘿嘿)...... 本國的杜蘭尼王朝、巴拉克查依王朝。
我在加拿大定居了15年,從西方和大部分國家的眼光看這場戰(zhàn)爭,是正義和自豪的。最初的初衷當然是單純的軍事報復
邁克爾·佩納作品,是“騎”兵,不是騎兵——《12勇士》騎馬突突突夸張劇情背后的真實歷史細節(jié)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