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cond film of Joachim Trier’s loosely defined and a posteriori Olso trilogy. Far less personal (to moi at least) as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 and a tad more conventional, it does shares certain cinematographical similarities. The solo cafe scene and the bike chase are almost as quite exquisitely done as Julie’s timestop scene in Worst Person.
最初對于奧斯陸的印象來自挪威畫家蒙克的名畫《吶喊》。在驚異于畫作荒誕抽象的同時,得知畫面的背景是奧斯陸峽灣,那些上空的血色云彩給幼年的我造成了一個錯覺---奧斯陸是火焰山附近的一個地方。伴隨著畫中人扭曲的無聲尖叫,奧斯陸就此就在我心里隱約烙上了一種焦灼的不安。
影片《奧斯陸,八月未央》(Oslo, August 31st)是關(guān)于一個男人在一個城市的一天。這個34歲的男人叫安德斯(Anders Danielsen Lie),剛從戒毒中心出來,準備去應(yīng)聘一份工作。影片的開篇是他記憶里曾經(jīng)的奧斯陸,那些伴隨他成長的城市場景在人們的描述里是溫情脈脈的,然而這段片頭在一座名叫菲利普的大樓轟然倒塌中戛然而止。就像一個夢境。
安德斯早起告別了身邊的女人,走進叢林中的河流,他在衣服口袋里裝滿石塊,并且抱著一塊大石沉入到河流深處。在一段不安的寂靜之后,他突然在水里冒上來,倉皇狼狽地逃回岸邊。之后他還是去參加了面試。面試之前他去看望了老友托馬斯(Hans Olav Brenner),托馬斯陪他閑逛的時候,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自己對于生活前景的期待和困惑
離開戒毒所,安德斯一方面希望做更好的自己,能振作一些,受人認可多點;另一方面又徘徊于年輕時放縱、墮落引出的誘惑、悔過之怪圈,忘不掉海洛因和酒精的心魔。這種搖擺不定,讓他痛苦又清醒,焦慮異常。他難以自我定位,找尋人生的出路,只有希望從朋友那里尋求答案和依靠。這也是8月30日這天他所做所為的最終目的。
這注定失敗的, 僅僅是因為沒有人能替他人徹底解決解脫,電影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煩惱,更遑論顧及別人呢。life is suffering , 不接受這一點,恐怕沒法直面人生。
據(jù)我所知,哪怕許多身居高位的成功人士(自己奮斗),往往也經(jīng)歷常人不知道的痛苦,磨難,甚至時刻在忍受凡人難以忍受之事:或是維系自己的地位與利益,或是思想較一般人更為深邃。所以成功學這種世俗的標準,在實際上并不能幫助于大多數(shù)人日常的心理狀態(tài),約是菁英,約是煎熬也是應(yīng)有之意。你對年青人說:“做更好的自己,相信自己,你其實不差"是沒有用的;因為除卻那些一以貫之的幸運兒,現(xiàn)實的痛苦和自我的軟弱實在難以否認的,而求助于他人往往無用。
一位企圖自殺的戒毒者在重返社會的一天中尋找生活動力,卻最終堅定了自殺的念頭。在淡化的親情友情與疏離的社會角色之下,是不斷自省所感受到的孤獨以及生活的無意義,連欲望也在這種空虛中失落了。他漫游在故鄉(xiāng)的街道,回憶父母的開明教育,試圖從中找出自己糜爛的原因:“她對吸毒持寬容的態(tài)度……民主是最佳選項……他們尊重我的隱私,也許太尊重了。他們教導我宗教是虛弱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他們從沒教過我烹飪或建立一段感情,但她們看起來很快樂。他們從沒告訴我友誼是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徒留名字。他們?nèi)菰S我對食物挑剔。她說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決定想當什么人,想愛誰,想住哪。他們會永遠幫助我。他們對姐姐比對我嚴厲”。這段平靜的旁白既是清醒的再認知,又是不同情感復雜的交錯。正如每一個孤獨之人,他也面對著這樣的處境:明白孤獨的原因,卻在痛苦與享受中徘徊。至于欲望,與其說是凋零,不如說是承載了過高的期望。影片開始于做愛后的自殺嘗試,結(jié)束于毫無牽掛的過量注射
看完電影我一直在想要怎么寫觀感,腦子里的一些想法間沒有關(guān)聯(lián)的狀態(tài)似乎很貼切這部電影呈現(xiàn)的主人公在8月30號這一天的生活。我們試圖確定一套秩序,一個中心,對于Anders來說是生活的目的。8月30號這天從充滿新生氣息,到一無所有的失落,空虛再度涌上心頭,到憤怒,到放縱,再到空虛,等到30號翻了個頁,31號的朝陽又給生命一些新生的啟示,然而沒有目標的人,只要碰到一件不太順心的事,空虛的想法便會上頭。我想說這是一種“空虛”上癮。
這份空虛雖然不是帶來快感,但它可以摧毀人的意志
周末和Echo去電影院,一番排除法之后,就只剩下這部我倆誰都沒聽說過的片子和某喜劇片campaign??戳丝搭A告片,陰暗的色調(diào)和一臉憂郁的北歐小帥哥,依然不知道這部電影打算講什么。Anyway,抱著可能會睡著的覺悟,還是果斷挑戰(zhàn)了這部看起來很文藝實際上也很憋悶的文藝片。
片頭是一段一段不同口吻的關(guān)于oslo的敘述,各式各樣溫暖的生活的痕跡,畫面卻突然斷裂在建筑物忽然轟然倒塌的聲音中,像是預見著某種終結(jié)般的開始。奧斯陸,八月的最后一天。整部片子,講述的也就是八月三十一日到來之前的這一天。短暫,卻又沉重得像永遠無法逃脫的日常。
畫面通常是沉寂的。對白很少。有明亮刺眼的日光,永遠偏愛黑色外套的主人公,和時而震耳欲聾,時而靜得讓人心疼的背景。這片子擁有著一切致人憂郁的要素:自殺未遂,吸毒,偏見,抑郁,名存實亡的友人,游離的家人,只剩一個名字的無法挽回的戀人,言談之間笑容的停滯和微妙的氣氛。
主人公聰明,俊秀,接受過良好教育,很容易招人喜歡,可是他卻一眼看不到任何未來。他在一開始便下決心自殺
“奧斯陸,8月31日”2011年度佳片,自殺之旅 悲觀之翼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cslcr.org/archives/id-56634.html